HUKUROU書斎 Piaoriyongの日常

池袋で牧師をやっています。クリスチャンとして、牧師として日常を綴る

《俗世中的上帝》莫尔特曼

f:id:piaoriyong:20200826182017j:plain

阅读感想:

  “上帝”是作者贯穿整本书的主题,可以说是以神为中心的主题。“上帝”存在于俗世中的方方面面,其中提到政治,现代价值变迁和宗教。

在此书中特别让我感兴趣是第一部分的“政治与神学”,也可称为“政治神学”。作者提到,神学不可能是非政治性的。因为神学论及上帝国,与公众领域是无法分开的。

  “政治神学”这个词汇并不常听到。因为,提到神学好像就要远避政治,神学与政治好像不好相融。作者在第一部分里从神学角度解释如何看待政治问题,给基督徒关心政治和参与政治提供很好的神学教导。基督徒如果没有正确的以圣经为根据的神学观点看政治,就与非信徒看待政治的视角一样。非信徒的“公义”,“自由”等概念与圣经的概念有很多不同。毕竟,非信徒心中没有上帝的概念,只靠着人文的观点来解释和理解。

  作者在书中提到莫尔内的“契约神学”的观点来看待政权。基督徒有对政府的反抗权,这个反抗权是基于百姓与政府之间的“契约”。他用双重盟约所发展出的神学。双重盟约指的是:①上帝在西奈山和百姓立了第一个约。②以色列人在上帝面前和君王订立第二个约。君王的统治权乃是根据这个统治契约而来。如果统治者破坏了这个约,百姓必须反抗暴君。每个政府必须以它为准则。人民有义务反抗不合理,不合法的权利运作。

 

  另外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自由”。我们常常认为民主国家里有自由,人民也为了追求自由而示威,甚至暴动来争取自由。作者称,西方社会的自由主要是“个体主义的自由”,重视个体,而忽视社会整体。真正的自由应当是“人们在彼此为别人,尤其是为弱者、病患、年轻人、老人挺身而出”,也就是圣经里提到的“相爱”。如果再民主的国家,没有这种自由,其实不能算是真自由。一般的人文主义的自由是不愿意让任何权柄来辖制自己,更多成分是“惟心所欲”。基督徒对于争取自由,不是专注“个体的自由”,而是少顾自己,更多关心和爱自己身边的人。如果社会中持守这种观念的人多起来,这个社会才是真民主,真自由。即使在独裁国家,能活出给各自由,他才是真自由;如果在民主国家,只追求“个体的自由”,那是不自由。

  

内容摘要

没有公众的关联性,就没有基督教神学的定位,反过来,没有基督教的神学定位,就没有公众的关联性。

 

  • 现代大计划下的神学

上帝是祂本身存在的主题。唯有我们的教会,文化与宗教,在上帝的临在里才合乎真理。

为上帝而建构的神学一定是“上帝国的神学”。这适用于任何的一种形态的政治神学。

上帝国的神学是一种公众的神学。是对社会的圣地的警告和盼望。因上帝国的缘故,公众性是神学的根本。

  • 现代世界起源于弥赛亚盼望之精神
  1.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1492)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归为己有,而不只是“发现”。欧洲对第三世界的“据为己有”不是为复印的缘故,而是为“基督教帝国主义”
  2. 科技的力量对自然的干预。用只是个血技术,成为得胜的上帝的宗教。想在地上建立弥赛亚国度(新天新地)

 

  • 现代与次现代简的矛盾,现代世界的终结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旨趣和价值。主导现代文明的宰制欲。它促使现代人对自然进行干预。

原因是对上帝信仰的危机。我们失落了上帝,上帝离弃了我们。因此我们既不管我们对别人造成的痛苦。

  • 现代世界从生命之灵获得重生

盼望上帝而不是夸胜主义与千禧年主义。新纪元的弥赛亚主义说,我们与上帝一同统治全地,与基督一同审判万民。

上帝在哪里?上帝与祂的百姓同在。与我们同在,一同受苦。

尼彩说,上帝死了,我们将上帝杀死了。用暴力将有上帝形象的人杀死了,就等于把上帝杀死。当排斥“异者”,就等于杀死上帝。

当我们放弃生命是,就是杀死了上帝。

如果素有人,不享受平等,就不会有普遍性的自由。没有平等,自由便无法普及。

 

  • 契约或巨灵?新时代开端的政治神学
  • 当前的课题:对于“统治权”是否能反抗?
  • 契约神学及反抗权

对加尔文而言,反抗逼迫信仰的统治者乃是宗教的要求。

1560年,苏格兰宣言中,强调反抗暴政乃是一般基督徒的义务。

莫尔内是第一位运用神学立约的思想来为反抗权提出论据的人。用双重盟约所发展出的神学。

双重盟约:①上帝在西奈山和百姓立了第一个约。②以色列人在上帝面前和君王订立第二个约。君王的统治权乃是根据这个通知契约而来。

如果统治者破坏了这个约,百姓必须反抗暴君。

  1. 反抗权的理论不是以神治权利为根据,而是以盟约神学为依据。
  2. 盟约神学预设:人在彼此立约时的信任乃是产生于人对上帝的信任。
  3. 契约神学思想。先发是人民在“上帝面前”的协定。每个政府必须以它为准则。人民有义务反抗不合理,不合法的权利运作。

 

国家主义是以人性为恶的观点出发。所以,需要强大的国家政权来统治。

契约神学,是预设了一个正面的人观。美国宪法提到:不受控制的权利是恶的。

我个人人为,美国的国父们,是受到政治压迫,被对集权国家所迫害。所以,在宪法中制定国家政权的邪恶性。他们以国民是基督徒的前提,可以有正面的人观为前提的契约神学的概念,让人民来监督国家政权。

那么,我们在非基督徒国家的民主政权中,非基督徒的站立观点固然是人文主义的。但是,民主,契约的概念是针对认识上帝的子民的。所以,基督徒应当在国家中发挥其影响力,基于圣经的价值系统,影响国家。

 

  • 巨灵:必朽的神和他绝对的统治权

国家的产生:“一切人对抗一切人”。认出了权利的追求挚爱,也有自我保存,追求安全生活的愿望。因此,人定了原始的契约,在这契约中人们放弃了自我决定的自由,而交付给一个主权机构。

以独裁来对抗无政府状态会变成乱无法纪,独裁乃是上层的无政府状态。组织性的罪行,可以终结个人的罪行。然而不能终结罪本身。组织性的权利追求,虽然可以终结彼此敌对状态,然而不能终结权利的追求。

国家绝对主义无法统治内在的领域或私人的生活。然而,国家透过对媒体的控制也能以谎言和神话来统治私人内在世界,以至于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荡然无存。民主便因此而遭毁灭的命运。

赞新的政治神学的主体是基督徒的存在和教会(不同于社会)(不同于一般公民)。

弥尔顿:“王冠在宪法之上,而不再某人的头上”。

代议民主是必要的,但必须是透过直接民主的形式、补充。

 

社会主义神学是为了工人。和平主义神学是为了欧洲核战。人权主义神学是为了东欧独裁下的热。妇女神学是为了受虐待的妇女。生态神学是为了遭到剥削的创造。解放神学是为了穷人(南美)。

 

第三章 人权,人类的权利及自然的权利

从人权史即可看出人权的分类:

二战后法西斯独裁政权的瓦解,北大西洋国家表达了国家以及社会权利相对的个人性的人权。

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对抗资本主义及阶级统治,提出了经济性及社会性的人权。

 

个人和社会相辅相成。个人的权利只能在公义的社会中得到实现,而公义的社会只能基于个人的权利面得以体现;个人的自由只能在自由的社会中得以发挥,而自由的社会只能原子与个人的自由。

 

犹太教,基督教和回教这三大“先知性宗教”中,所有人的自由平等那爱是建立与创造的信仰上,这同样是美国宪法所涉及的内容。人性尊严的基础在于:每个人具有上帝的形象和样式。人们因此在这种和上帝联系的关系上生存。这使得他们的存在具有一种无法取代的、超验的深层向度。忍耐在他和超验的上帝的关系上,成了完整的个人(Person),他的尊严是不容侵犯的。

 

人类自由的三个层面:

  1. 我们从政治史所认识的第一个定义是:自由是统治。

整全的个人在他的关系网中成了施予受、听与做,感受与接触,听与答的主体。如果我们从个体主义过渡到整全的个人主义,我们和人道主义的距离就会因而缩短。

日渐强到的个人主义无法保障个人的自由。相反的,先打社会中渐强大的个体主义只会产生新的奴隶制度。“分而治之”乃是罗马帝国有效的统治方法。如果要统治其他人,就必须尽可能将他们分开、鼓励、分散、个体化。只要将这部分分到不能再分,它就等于是降服者。因此,现代的个体主义乃是“分而治之的方法”的最后产物。

 

  1. 自由是自由的团体。

德文里的“友善”是“自由”的另一个字源。凡是“自由”的必定是友善的、无私的、开放的、喜悦的、亲切的。如果我知道被认可和悲哀,那么我会觉得自由式自由的,因此我走出自己,并且照着我原本的样子为被人付出。

我们称之为“自由的社会”,自由的社会面试我们经常忽略的。我们在基督教的团契中称它为“爱”,在社会中称之为“团结一致”。人们在彼此为别人,尤其是为弱者、病患、年轻人、老人挺身而出。团结一致的社会乃是对“分而治之”的通知方法的反抗运动。

 

第三部分 神学与宗教

第二章 新教-自由的宗教

从新教的三个形成时期来介绍新教信仰的本质以及新教对自由的观点:

  1. 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

一,因信称义:宗教改革

1.唯独信心:不是我们选择上帝,而是上帝选择我们。相信意味着,领受上帝的判决、相信祂的应许、赞同他使人称义的恩典。如果我的义不仅依靠在上帝的恩典之上,而且也依靠在我的座位之上,那么我就不可能有得救的确据,因为我不可能知道,我是否做的够好。人的义完全依靠在上帝的恩典时,才会有得救的确据。罗马8:38 不让让我们与神 的爱隔绝。

  1. 唯独恩典:凡是完全处于恩典而被称义的,就能够毫无惧怕地活着。他不必为他的灵魂得救的问题担忧,他所有的忧虑完全放在她身边的人身上。唯独信心使人得救,然而信心并非孤单的,只要有信心的人活着时,信心那爱是显现在爱中。凡是完全出于恩典而被称义的,就陈那个了神的儿女。

唯独恩典的原则不是懒惰的原则,而是努力不懈的源泉。出于感恩之心,让自身做出好的行为。

 

  1. 18世纪的新教
  2. 20世纪的普世教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