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的信仰-基督徒社会参与的第一课》读后感及摘要
公共的信仰-基督徒社会参与的第一课
沃弗
感想:
“公共的信仰”顾名思义,就是信仰不应该是隐藏的或私人性质的,而是要涉及和影响公共领域。作者在书中提到,基督教应该改变这个社会,正面影响这个社会,不过现实是给世界的印象是暴力和更多负面的印象。为何让世人有这种印象?作者提到基督徒在信仰的“上升”与“返回”的过程出现问题。每个基督徒身上有“先知”的职分,因为知道神的话,相信神的话。不过,在对信仰的认识上失去了福音的核心,而在“返回”到生活中的时候则变质或妥协,其结果失去了改变社会的影响力。如果基督徒活出信仰的核心,也就是福音的活力和能力,将会对这个社会以及政治会产生积极影响。
主耶稣让我们成为世界的光和盐,其实就是让我们活出福音和基督的生命,不是隐居或局限自己的信仰生活范围,而是活在公共生活中,见证基督的福音,带给社会方方面面的正面影响。
摘录
Part1 对抗信仰的失能
第一章 信仰的失能
本书中谈到的并非宗教本身是失能的,而是宗教中的失能,尤其是基督信仰中的失能。
先知性的宗教:
先知性的宗教及神秘性宗教之间的老式区分法:前者主张积极转化世界,后者则崇尚灵魂飞升到神的境界。
先知性宗教的目标,在于要奉主的名来转化世界,而不像神秘宗教,想要逃离这世界进入神的臂弯。
基督教信仰之所以会失能,是由于它被当成神秘宗教来实践,在经历天人合一的境界之后,却只有贫瘠的返回,而不是创造性的返回;这样的返回缺乏为世界而活的正向目的,而仅仅是血肉肢体无力长期去维持如此合一经历的必然结果。
上升与返回:
上升是接纳的时刻;返回则是与尘世互动的时刻。因此返回乃是创造性的时刻。……在接受时,先知本身也被转化—他们取得新的洞见,他们的品格也被改变了。
若没有“接纳式的上升”,就没有从神而来的信息;没有“创造性的返回”,就没有尘世的转化行动。
上升的失能:
上升的失能,是由于先知与神圣者相遇及接收信息时出现了问题。
第一种上升失能在于信仰的功能化约,意指当先知性宗教的实践者,对于他面对的真神失去了信心,并开始使用宗教语言来倡导某些愿景和实践,但所使用的内容和动力并非来自于这信仰的核心,也与这信仰核心缺乏整体的相关性。真正的上升并未发生。
信仰的核心:信靠这世界的创造者、救赎者,并要完成终极大工的那一位。
当先知离弃永活神时,教会与宗教语录会变质成只是神曾经有所作为的一个地域,继续塑造人群和他们的社会实体;但其中的神已经死去,教会不再是带来转化的实体,只成为一个地理上的记忆。
第二种失能是偶像崇拜式的取代。先知对神的想象遮蔽了神的真像,并迂回巧妙地取代了神。于是就产生了偶像崇拜式的取代,信仰也就严重地失能。比如,“背起你的十字架来跟随我”变成“我要让你争得第一”,或把十字架变成毁坏或暴力的象征,而不是胜过仇恨、具有创造力的爱。
返回的失能:
返回的失能主要透过2种方式表现出来:信仰的怠惰及信仰的强制。
信仰的怠惰:基督教信仰其中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形塑群体及个人。然而,信仰在许多生活层面中却是怠惰的,就好像陷入雪地空转的车轮一样。信仰的怠惰是因为试探的引诱。基督信仰要求信徒活出真正的生活,但我们总发现,自己无力抗拒邪恶的引诱。是那么容易臣服于权利、钱财、名利的诱惑。
在我们今日的世界中,可能更常见到信仰因体质力量的缘故而怠惰。试探引诱因着体质的力量而更形扩大,这体质不仅环绕我们,我们也参与在其中。
在形塑群体生活和社会实体方面,或许信仰并未完全失职,只是他的功能会被限缩至非常狭窄的层面---只形塑灵命,私领域的道德,家庭事务或教会生活。结果,在许多重要的领域上,信仰就变怠惰了,而那些领域本是作为一个先知性的信仰应该要相当活跃的地方。
信仰的怠惰也可能是因为信仰的错解。当基督徒信仰只剩下慰籍功能或是只充当成功激素时,这正是它的失能。这样的人多半也只是把信仰视为一种慰籍的药物。如此被理解的信仰,在某种关键意义上就是一种怠惰的信仰,对个人或群体的生命无法带来转化。
倘若信仰只是用来医治和给力的,那么它就是任人随意使用的一根拐杖,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了。但是,基督信仰乃是一种先知性的宗教;它若不是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一种拙劣的模仿。
信仰的强制:
第二种返回的失能,是信仰的强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信仰不再是怠惰的,而是活跃的,以高压的方式强加自己的意志在不情愿的人身上。
第二章 怠惰
造成信仰怠惰至少有三个原因。第一,与信徒的品格有关。对某些人来说,他们认为信仰的要求太高。第二,自己觉得被生活和工作中大大小小的体系给帮助,若要兴盛,就只好遵守这些体系的逻辑规则,而不是信仰所要求的原则。第三,与信仰本身有关,这信仰不是与日新月异的环境格格不入,就是看起来与当代议题毫不相干。
第三章 强制
要解决基督教的暴力并非要少一点基督信仰,反而是要多一点基督信仰。倘若基督徒肯让信仰来形塑生活的每个层面,并越把它当做一个持续的传统去践行,结果将会越好。浅薄的信仰很可能导致暴力,厚实且有委身的信仰实践,会产生并维持祥和的文化。
第四章 人类的兴盛
当我们全人全心去爱上帝时,当我们爱邻舍如同爱自己,我们就在过一个兴盛,美善的人生了。
Part2 参与的信仰
基督徒势必越来越少从权力核心发挥影响力,而更多要从社会边缘来运作。
初代基督徒在强烈的逼迫中,仍然欢庆并身体力行一种生命的方式。这生命是他们从神而得的礼物,乃是一种效法基督的生命,因为祂是真正人性的典范。相对地,许多西方的教会,尤其是美国,生活在自由富裕中而惋惜日渐凋零的影响力,图谋透过取得政治权利来夺回主导的地位。
基督教群体若要在当代社会立足并发展,必须关注他们和周遭文化及次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基督教必须主动地参与“边界维护”的事物上。若没有边界,群体就会瓦解不见。
内在的差异性:
信仰的迎合将带来自我灭亡的种子。差异是必要的。排除差异性,其下场就是一无所事。倘若维持了差异性,你就维持了福音;倘若你抹杀了差异性,那你至多就只有平淡的旧文化或是神普世的治理,但是不会有福音。福音必然与差异性相关;毕竟,福音的意思就是好消息,也是新的,以因此是差异的。
第二,对外的关系必须是爱来作为导引。
第三,界限必须是可参透的。没有界限,群体会丧失身份并放弃了影响社会的机会。
第7章 公共参与
当宗教离开公共领域会充斥一种现象,就是世俗主义。一部分衍生自市场,另一部分汲取自自然科学。市场高举个人的偏好,自然科学使用封闭世界的因果关系。
信仰和政治多元论:
基督教并不是一种文化或文明;它乃是以基督为中心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活在相异的文化与文明中。
要确立信仰自由,就要拒绝任何形式的宗教集权主义,拥护多元主义的政治方案。